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与大英县内5家机械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共识,积极推行“1+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3工学结合”模式即每学月在企业进行一周的实践,在学校进行三周学习。
一、“1+3工学结合”模式丰富了合作内涵
1、实现了资源整合
经校企双方协商,学校在大英新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实习基地,由企业提供教学场地,学校购置教学多媒体、桌椅等,聘请参与教学的企业主要技术人员3名为兼职教师,拟定每周教学计划。
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指导教师职责、带队教师职责、成绩评价标准等,保证教学正???。
2、搭建了师培平台
学生到企业学习期间,专业教师要求跟班学习,回校后继续做好对学生的辅导。专业教师实践项目主要为顶岗实习(数控车床装配与调试、车工、钳工、磨工)、课程建设、学习企业管理三项,每期按照《专业教师培养方案》进行考核评分,评选企业实践优秀教师,作为评职、晋级、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3、构建了质量评价模式
师生到企业学习的成绩由学校、企业按照《成绩考核办法》逐项评分,含出勤、实施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吻合度、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加工工艺创新。
二、始于企业所需、终于学生满意,精心设计培育过程。
校企双方达成了七个共识,成为 “1+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的重要保障。
1、共同成立合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学校校长、企业法人为组长的订单培养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协调订单培养各项工作,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监督与考核。
2、共同组建“新代机械”订单班
通过校企双方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在13春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班选拔50名学生,组建成“新代机械1班”,全面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2014年春季招生开始,将“新代机械班”纳入招生宣传范围来扩大我?;导庸ぜ际踝ㄒ翟谏缁岣鹘绲闹群陀跋炝?/span>,以确保每年组建1—2个订单班,约100人,并力争逐年扩大办班规模。
“新代机械班”授牌仪式
3、共同制定《“新代机械班”实施性教学计划》
在原《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活动时间调整,根据企业实际,增加《数控车床装配工艺》、《数控车床构造与装配》、《新代企业实践培训》三门课程,对其他学科教学活动时间进行调整(见《“新代机械班”2013级教学计划》)。
4、共同开发教材与视频资料
以新代公司新员工培训手册、岗位技术工艺流程为母本,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厂方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材,并对生产工艺流程现场制作操作视频,增强教学直观性。正在开发《新代企业实践培训》、《数控车床装配工艺》、《数控车床构造与装配》三门教材。
5、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建设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现已在新代公司聘请3名兼职教师参与企业教学活动。学校按计划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一线管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企业分批安排聘请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重点针对机械制图和钳工实训两门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由校方支付相应的劳务费。对师培效果进行定期总结,努力实现培训目标。
6、共同设立奖(助)学金
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设立学生奖(助)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评等奖励,颁发荣誉证书,评优比例20%左右;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力争人人成才。
7、共同投入经费,共享建设成果。
本着校企共育、校企共赢的原则,由学校支付一定的培训经费,添制部分教学设施,企业也根据教学需要购置设施设备,安排相对固定的生产岗位供师生学习,融培训生产一体。学校为企业员工免费进行培训,并对优秀毕业生优先向大英新代机械推荐就业。
三、“1+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改革发展增添了活力
1、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了实施性教学计划,已形成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初稿,共同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新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技术革新的步伐,满足新代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发展中对技术员工的需要。
2、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随着“1+3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由过去的盲目教学变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实现了学习与工作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校与企业保持“零距离”,使“学生”与“工人”角色“无缝对接”。
3、提升了专业教师的观念和实践能力。
通过企业实践,大部分专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仅能教理论,更重要的是能与公司技术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训指导,从中进一步掌握机械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的使用,从而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课程建设有序推进。
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到新代公司多次调研,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已基本成型,数控车床装配与调试工艺流程视频正在开发中。
四、合作规划
1、建立产品研发中心。
在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学校专业骨干教师与新代机械公司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新产品研发团队,研发中心设在大英新代机械公司,将研发成果用于教学与生产。
2、将开发出的专门工艺校本教材,在兄弟职业学校中推广使用。
3、学校加大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力度,使50%的青年员工得到学历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
1、学校在专家指导费、耗材费、交通费等方面支出较大,给学校带来较大的资金压力
2、学生在企业学习培训对企业正常生产有一些影响。企业主动适应学校的需求难度大。
201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