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职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
——以四川省大英县中职校“引企入校、产教融合”模式为例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先后引进了遂宁英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德阳铭升机械厂、成都依海姊妹制衣公司和成都宝和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入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汽车运用与维修四大重点建设专业分别依托四家企业,实施“引企入校、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三阶育人”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中职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一、实施背景
2012年以前,学校遵循“2+1”办学模式,学生前两年主要在校内学习,采用理论学习+实训的教学方式,在这期间学校偶尔也会组织部分学生到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开展工学结合。第三年学生即参加顶岗实习。“2+1”办学模式实施过程中遭遇了较多的窘境。一是与企业的合作只停留在粗浅的用工层面,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二是学生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过程中对口率低、适应能力弱,导致学生在企业稳定性差,流失率超过了60%,给企业的生产带来影响,使得一些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耐心和信心。三是区域内上规模的企业较少,而要选择较大规模企业接收学生参加实习、实训,路途又比较遥远,学校办学成本高,且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学校在分析中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合作诉求难以实现,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另一方面是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对职校学生的满意度低。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学校借助“国示”建设契机,全力实施“引企入校”战略,共建产学融合、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的运行机制,破解农村中职学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之难。
二、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适应学校改革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引企业入驻校园,使专业对接企业,创新中职学校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构建工学紧密结合的“三阶育人”培养模式”。
(二)具体目标
1.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建章立制,营造环境,引进一批匹配型企业,创新办学体制;
2.与校内企业全方位密切合作,探索实施工学紧密结合的“三阶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校企双方合作开展人员互聘、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合作进行基地建设、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学生评价”的五维合作机制;
4.通过订单人才培养,开展工学结合、跟岗实训、顶岗实习等,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名副其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实施过程
(一)政企校联动,四家企业落户校园
为顺利推进引企入校战略,学?;〉胤秸徒逃鞴懿棵胖С?。学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2012年大英“两会”期间,向县人民政府提交了《大英中职校关于深化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建议》。建议提出后,县人民政府签发了关于审议意见的办理报告,从政府层面强化校企围绕“人员互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学生评价”五个维度全面深度合作。为了使引企入校的路径更加畅通,县人民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减免学校合作企业的税费、无偿提供生产性实训场地、全力保障合作企业的人才需求等系列政策。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章程》,组建了“校企合作办公室”。2012年底,成都依海姊妹制衣公司在学校挂牌成立。之后,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德阳铭升机械厂,遂宁英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宝和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三家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校园。
(二)创新工学结合的“三阶育人”培养模式,构建校企一体运行机制
企业入驻学校后,四大重点建设专业的育人机制发生变革。学校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培养三大递进能力为核心(基础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分三个阶段(专业入门教育、职业认知阶段,专业强化训练、职业意识形成阶段,专业综合运用、职业能力形成阶段)校企协同组织学生完成六级任务???/span>的学习(基础学习、岗位见习、专业学习、技能训练、定向学习、顶岗实习)?;⊙?、专业学习、定向学习三个学校教学层级与岗位见习、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三个企业实践层级紧密结合,每个层级的课时安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置,六个层级的完成为一次完整的学习循环。学生在一次循环中完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工与学的渐进式交替。企业和学校的双环境、双主体协同培养成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个培养目标
六级任务???/span>
三个学习阶段
三大递进能力
两个学习环境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基础学习
岗位见习
专业学习
技能训练
定向学习
顶岗实习
专业入门教育
职业认知形成
专业强化训练
职业意识形成
专业综合运用
职业能力形成
基本实践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
学校
企业
“三阶育人”培养模式结构图
(三)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
1.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创新课程内容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了针对主要岗位技能的《PCB板生产技术》、《CAD/CAM项目式实训教程》、《汽车整车组装一体化实训》、《服装制作工艺》等11门校本教材。学生学习的主干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和校本课程,一部分专业课程被舍弃,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
2.合作开展学生评价,建立多向激励机制
学校搭建了学生评价交流平台,对学生在基础学习、专业学习、定向学习三个层级的综合表现开展适时评价和考核量化。企业对学生岗位实习、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三个层级的表现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双向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企业留用、升职、享受学校、企业奖励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潜能。
3.合作开展教研技改,建立产教难题破解机制
学校选拔专业负责人、优秀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研技改委员会,重点针对学生在六个层级学习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展开研讨、制定策略。委员会还承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重任,充分发挥机制运行的中枢职能。
四、条件保障
(一)政策保障机制
一是地方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减免校企合作企业税费的政策,并拨出专款共计210万元用于学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和升级校内实训基地。
二是学校无偿为企业提供场地。学校调整出6000余平方米的场地,无偿供企业规划厂房和建设生产性实训车间使用。
三是优先满足校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与校内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优先满足校内企业的人才需求,企业订单班学生主要在校内企业参加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学?;?/span>联合校内企业通过资助优秀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实习生和鼓励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措施,为企业培养和留用高素质人才。
(二)校企共育机制
为保证校企双方教学、生产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学校与企业一道组建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校企双方的协调联系,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具体安排。两个机构定期召开联席会,保证三阶育人模式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平台上有序推进、高效实施。同时建立了学校与企业的人员互聘、文化交流制度。企业聘请了10名教师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和管理人员,学校聘请了企业的9名技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还通过组织企业管理者给学生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组织企业员工和学生一道开展专业素质拓展活动等形式促进校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考核评价机制
“引企入校,三阶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学校创新了评价体系,构建了围绕基础文化、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企业实践四个???,以自我、同学、教师(师傅)三元评价为主体,实施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四模三元两轴”评价体系,实现了对学生的多维度评价和学生技能水平的动态监控,确保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校企的长效合作提供了保障。
五、建设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一)主要成果
1.学校办学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四家企业累计投资近二千万元,建成校内理实一体实训室15个,新增实训岗位500余个,实现了学生不出校门也可以系统地参加生产性实习、实训的目标。
2.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四家企业为本地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解决了部分家庭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遂宁英创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优势投资上亿元将企业办到大英机电产业园。
3.基地建设成果显著。校企共建的四个实训基地被市教育局和遂宁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会授予“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基地”,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与德阳铭升机械厂共建的一体化实训室还被确立为全市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师资培训基地,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校企共建的服装陈列营销室同时也成为了学生的创业基地。
4.订单培养造就实用人才。学校与四家校内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7个,并带动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行订单培养。学校目前已开设订单班11个,覆盖6个专业,参与订单培养的企业已达9家,已为企业输送定向人才400余人,学生实习稳定率达98%,企业满意率达95%以上。
5.课程改革成果丰硕。学校与四家企业一道开发校本教材11门,均已出版发行,并被遂宁市教育局、遂宁市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认定为优质校本教材,在全市推广运用。
6.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市技能大赛中连续两年荣获团体一等奖,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3项,并取得了三项发明专利。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唐明国同学研发的“汽车落水车窗自动开启系统”被视为今年最具市场开发价值项目。
(二)主要成效
1.牵头组建了大英职教集团,吸纳了40多家企业加入职教集团,五维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在广泛实践中不断优化。
2.“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成熟。
3.校企深度合作壁垒基本消除,企业主动与学校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定向学习、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已经建立。
(三)推广情况
1. 2014年5月,学校承办了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发布会,吸引了省内外二十余所中等职业学校、十余家企业和遂宁电视台、西部大英网等前来观摩学习和宣传报道。
2.2014年4月,学校电子专业负责人应第三批国示项目建设学校乐至县高级职业中学校邀请前去开展培训和交流,我校“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校推广。
3.《中国教育报》以《创新中前行,开拓中腾飞》,《经济》杂志以《彰显办学特色,铸造职教品牌》为题,对我校校企合作办学取得的成效进行了集中报道。
六、经验与思考
(一)“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具有鲜明的职教特点?;谖倚?/span>“学生在校学习三年,为未来三十年奠基”的学校愿景,肩负国家示范项目建设学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的使命,以政府主导为前提,以互利双赢为追求,以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引进匹配性企业为形式,校企作为育人双主体,实现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展教师队伍、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等项教学基本建设,以生产过程即教学过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制度和五维合作的长效机制。
(二)创新办学模式是职业学校提高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客观需要。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职学校办学模式尚缺乏经验性典范之时,我校大胆创新探索“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要“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在我校成为了现实。其创新之处在于,联合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工艺以及文化资源的优势,共同探索实现职业学校使命和愿景的道路,完善学校的办学制度、内部结构和办学机制,使学校的办学结构、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
(三)“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的办学制度,是职业学校办学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但由于行业企业和学校在体制机制及效益效率价值追求上的差异,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入校企业提供的岗位还不能满足大规模的教学实习、实训需要,需要“政行企校”各方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政策和变化进一步将职教集团“引企入校”的办学经验运用于“办校入企”的办学实践中去,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