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u828a"><input id="u828a"></input></input>
  • <blockquote id="u828a"><blockquote id="u828a"></blockquote></blockquote>
    <samp id="u828a"></samp>
    <blockquote id="u828a"><input id="u828a"></input></blockquote>
    <blockquote id="u828a"></blockquote>
  • 关键字:  

    基层论文评奖潜规则该改了

    2016-03-29

    原标题:基层论文评奖潜规则该改了

                                                                       李龙广《中国青年报》(2016022210版)

      今年春节期间,在另外一所城市当教师的学生来看我。聊天中谈到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在基层参赛评奖时,他感慨地说起一件事:

      两年前,还在一所县级普通高中任语文教师的他,花了很大的力气创作了两篇自我感觉不错的学科论文,参加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一年一度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评奖大赛,结果都名落孙山。

      去年8月,他调入市内著名的省级示范高中,因教学任务繁重,马马虎虎地写了一篇连自己都不满意的论文,分别再次参加县、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师论文评奖大赛。前不久竞赛结果揭晓,出乎意料的是他的论文居然获得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

      在惊诧之余,一位同事告诉他:只要在我们这所学校工作,就是一头羊凑够了一篇2000字左右的文章,在县、市级论文竞赛中也能轻松获得二等奖。我们学校有的老师的参赛论文确实很优秀,但是也有不少滥竽充数的文章依然荣获县市级论文竞赛特等奖、一等奖。时间久了,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对荣获县、市级论文奖都没有一点兴奋感了,都把它当做理所应当的福利,不过是为今后评职晋级多增加的一张加分奖状而已。

      再进一步与多次担任校级、乡镇级、县市级等基层论文竞赛评委的多位校内外同行细聊,这名同行告诉我,说自己慢慢地弄清楚了广泛流行于他所在市县举办的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奖等级评定中的潜规则标准。

      一、职务标准。按作者行政职务高低排序,决定参赛论文能否获奖和获奖等级高低。

      试想,假如同一学校同一学科中,作者A是校长、B是主任、C是普通教师,C的论文获奖等级超过B,B的论文获奖等级超过A,那么,在以业绩论英雄的学校里,A、B领导的脸面往哪里放呢?今后主办论文评奖的机构需要这所学校领导支持什么工作,如为转嫁经费开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需在该校召开全市的学科教研会(他所在的市中小学学科教研会历来有在下属学校召开的传统,会议经费都是由承办中小学支付),A校长还会全力支持吗?说不定随便找一个什么理由就堂而皇之地拒绝了。你说主办部门在评奖时不掂量掂量吗?

      所以,在基层论文评奖中,校长、副校长、主任们自己当评委会领导的校内评选就不用说了,就是上级单位组织的各种大赛,与评奖机构有密切私人交往或工作关系的校级领导的论文都是最高级别的特等奖,中层干部的论文都是一等奖及其以上。因为中层干部三五年后可能就是校级领导了,校级领导更是说不定哪一天一纸行政命令下来,就一路荣升为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主任、教育局的局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副市长了。到那时,以主办机构的领导和专家为组长的评委们连哭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

      二、分数标准。按作者所教班学生升学考试分数的高低区分档次,决定参赛论文的获奖等级。

      在升学率高低仍然是衡量中小学办学质量唯一标准的今天,判断教师能力强弱的最核心依据就是所教班学生升学考试成绩了(他所在市小学升初中以面试成绩作为示范初中等名校录取的依据实质上仍是变相的升学考试)。所谓名师,往往首先是在升学考试中所教班学生成绩多次名列前茅。如果你所教班升学考试中学生成绩很差,那么,你这个老师在领导、学生、家长乃至社会中,其名声都是平庸无能的人,你写出的文章难道还能有高质量吗?就算你写出了高水平的文章,给你评了高等次的奖,你也很难获得同行与社会的认可。

      文章是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与加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这等教学能力的作者居然写出了高质量的参赛论文,少不了会引起方方面面的热议。能否获奖和获奖应评定的等级,都是同一地区同一圈子的作者与评委们难道还不心知肚明吗?

      三、学术标准。作者平时在高级别专业报纸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和高层次论文竞赛中获奖的等级、次数,是基层参赛论文能否获奖和获奖等级高低的重要依据。

      如果校级乡镇级县市级等基层评选出来的论文的获奖等级比该文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级别低(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出版的专著视该报纸杂志的主办机构和出版社的级别为获奖等同级别),那不显得你基层评委太没水平了吗?因此,在基层论文的评选通知中往往规定一条:已在比本级评选机构高一级及其以上的竞赛中获奖或报纸杂志上发表了的文章(含专著)不得再参评。但评选时仍要慎重考虑这一因素,因为他的文章在你基层评选后还可以拿去发表,或到更高级别的竞赛中参赛。

      四、学校影响力标准。作者所在学校在本地区影响力的大小,往往是判断教师教研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在人们的观念中,省、市、县级示范学校往往集中了该地区最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论文不获奖,那么这个地区还有几个人有资格获奖?更何况评委会核心成员一般是评奖主办部门领导、专家和示范学校的领导、教研组长,示范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相互照应几乎已成惯例。再说自己和部下的论文获了奖,领导也脸上有光彩,这是领导自己的政绩和学校综合实力强的重要表现。因此,示范学校特别是省级示范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论文莫说不获奖,就是不获高等次的奖都是例外。

      基层中小学教师论文评奖潜规则,表面上看是基层盛行人情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所致,其实质反映出的是主办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评选的基层机构作风建设不扎实。中小学教师基层优秀论文奖竞赛评选,应该转变观念,建章立制,匿名评选,网上评选,异地交叉评选,公正客观,以质取胜,唯质论奖。

     ?。ㄗ髡呶拇ㄊ∶嘌羰衅彰髦醒Ы淌Γ?/p>

    (原标题:基层论文评奖要有规则意识)

    中国青年报2月22日《基层论文评奖潜规则该改了》一文所反映出的问题,令人吃惊,甚至是难以置信的。

    论文等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初衷是鼓励教师研究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评选中潜规则的存在都是与之背道而驰的。

    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大面积存在,说明该地区教育管理混乱无序,管理者严重不作为。潜规则盛行,投机取巧者得益处,埋头研究者失动力,使教育缺少静气而心浮气躁,势必影响整个教育生态;也带坏教学风气,导致无人对教育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研究,教育质量必然下滑。

    因此,在教科研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论文等教学科研成果的评选亦然,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为此,笔者建议:

    首先,要加强评委队伍的遴选。要把在一线教书、喜爱阅读、坚持写作、重视科研的教师充实到评委队伍中。近年来,绍兴市建立专项论文评委库,入库评委首先要求“责任心强,能坚持原则”,同时要符合“一定学术追求与知名度”“教科研成绩显著”“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又熟悉相关专项研究项目”等要求,采取个人申报,学校选送,各县教科所把关,然后由市教科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比较、筛选,决定入库成员。

    通过这样程序产生的评委,十分重视自己的专业尊严和荣誉感。知道科研的辛苦,珍惜作者付出的劳动;坚持自己的专业判断,以文论文,唯质取胜,不会乱评乱打;在评选过程中,如果以职务——分数——学术——学校影响力为标准,这是评委的失职,他们也不配做评委。事实上,过多考虑文外因素的评委,往往是没有真正的学术素养,是通过投机取巧获得声誉和资格的“老油条”。这些人能进入评委行列,说明评委产生随意性大,人为的因素多,遴选机制不科学。

    其次,强化评奖过程的操作规范。

    一是评委产生的随机性。如绍兴市在组织具体到某项论文评选时,相关学科教研员回避。具体评委名单在市教科院的纪检书记监督下从评委库抽签产生,然后不告知具体任务,临时通知评委到达某地集中,封闭评选。

    二是讨论评价标准。通过对论文观点、论据、论证过程、格式规范、推广价值等要素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必要时试评几篇,统一赋分标准。

    三是实施具体评价。第一轮独立阅读主要任务是决定淘汰篇目。由于获奖率的限制,一般有40%的论文会被淘汰出局。几位评委根据自己的独立阅读与个人判断,筛选出要淘汰的论文篇目,然后与其他评委进行比对,意见完全一致的予以淘汰,这个比例一般会有25%。对意见不一致的论文进行重新阅读,展开讨论,不强求一致,此时的淘汰率一般会上升到35%左右;第二轮独立阅读与个人判断,确定一等奖入围的篇目,然后与其他评委进行讨论,对意见完全一致的篇目,予以确认。慎重讨论意见不一的篇目。通过上述这二轮活动,阅读与讨论已经比较充分,评委独立赋分。坚持个人独立判断与集体讨论结合,可以最大限度保证评选的公平性。

    第三,重视检查与公示环节。由于有些参与者为了得奖,不尊重他人劳动,会出现将网上材料进行组合,抄袭或剽窃同行,甚至同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对评选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除了在提交参选论文要附上作者亲自签名的承诺书以外;有条件的话,通过学术不端的检测系统对入选获奖篇目进行重查;没有条件的话,在电脑中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与比对。前些年,本地曾出现过严重抄袭的情况,通过通知本人,网上公布抄袭篇目,产生很大的震动。公示不能走过场,仅公布姓名、篇目和等级,而要有成果附件,供查证。

    总之,对基层论文评选,没有规则,没有制度,就没有教育与科研的健康发展;确立规则意识,切实实施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是重建一个地区科研生态的开始。

    (作者为浙江省嵊州市马寅初中学教师)作者:张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所有: 四川省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技术支持:斗城数码科技(大英数码)
    网站备案号:蜀ICP备2020027492号-1 网站后台 遂公网安备 51092302000061号
    大英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传真)0825-7813087 举报邮箱:2231540878@qq.com
    APP彩票